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靜悍
「靜悍」一詞出自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用以描述一種特殊的氣質與身心狀態,其特徵為「心淨無欲而剛毅,勇猛」。此概念融合了「靜」與「悍」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,體現中醫對人體陰陽平衡與性格氣質的深刻觀察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靜悍」
-
「靜」與「悍」的陰陽調和
- 「靜」指心神清明、無雜念,屬陰性特質,反映內在的沉穩與專注。
- 「悍」則為陽性特質,表現為行動果敢、氣勢勇猛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善為使」,意指具備領導與執行力。
- 兩者結合,形成「外剛內柔」的狀態,類似中醫「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」的協調關係,肝氣疏泄有度,膽氣充足,故能靜中藏悍。
-
與體質分類的關聯
- 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將人的體質分為五行五類,再細化為二十五種亞型。「靜悍」者可能屬「金形」或「火形」之人,金形者清廉剛毅,火形者急心果敢,二者皆可具備此特質。
- 此類人氣血調和,經脈通暢,故能「身清廉」,即形體端正、氣機清透,無濁滯之象。
-
心理與生理的互動
- 「靜悍」者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功能:心神安定(靜)則氣血不亂,膽氣充沛(悍)則應變力強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之旨。
- 此特質亦與「魄力」相關,中醫認為「肺藏魄」,肺氣足則魄力強,行動果斷而不魯莽。
靜悍的臨床體現
- 性格表現:處事冷靜而決斷力強,不易受外境干擾,類似中醫「肝氣疏泄有度,心神得安」的理想狀態。
- 健康狀態:此類人若維持平衡,多見脈象弦而有力(肝膽氣旺),面色潤澤(氣血調和),反之若過度耗損,可能出現肝陽上亢或膽虛不決之證。
「靜悍」不僅是性格描述,更是中醫對身心合一狀態的詮釋,強調內在修養與外在行動的協調,為養生與診療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