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靜功

靜功為中醫養生術語,指肢體不運動的功法,與動功相對,乃氣功及武術之常用修煉方式。其核心在於透過精神內守、氣息調和,以達到養生保健、調理氣血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靜功之修習,深植於中醫「形神合一」與「陰陽平衡」之理論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首卷即言:「恬淡無為,斂神內守。」此強調精神內斂、心神安定為養生之要。中醫認為,「神」為人身之主宰,靜功透過調神、調息、調身,使心神歸於平靜,進而調和五臟六腑之氣機。

靜功與氣血運行
中醫主張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。靜功透過深長緩慢之呼吸(如腹式呼吸),促進宗氣之生成與運行,使真氣充盈於經絡。修習時,意念專注於丹田或特定穴位,可引導氣血循行,疏通經絡瘀滯,達到「氣至病所」之效。

靜功與臟腑調理
靜功對五臟之調理尤為顯著。例如:

  • :靜功使心神安定,緩解心火亢盛,改善失眠、心悸。
  • :透過放鬆與調息,疏泄肝氣,緩解鬱結。
  • :腹式呼吸可促進脾胃運化,增強消化功能。
  • :深長呼吸擴充肺氣,改善氣虛與呼吸不暢。
  • :意守丹田可溫養腎精,強化先天之本。

靜功之形式
靜功包含多種形式,如:

  1. 坐忘:摒除雜念,形神俱寂。
  2. 守一:意念專注於一處(如丹田或穴位)。
  3. 吐納:調節呼吸,以呼吸帶動氣機。

靜功與傳統典籍
歷代醫家皆重視靜功,《保生秘要》云:「以靜功調養真氣。」《千金要方》亦載靜坐養神之法。道家修煉更將靜功視為「煉精化氣、煉氣化神」之基礎。

靜功雖無外在動作,然其內在氣機之調理,實為中醫養生之精髓,亦為「治未病」之重要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