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靜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靜定
在中醫理論中,「靜定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原文提及「卑監之紀……其氣散,其因靜定」,意指人體氣機因特定條件而趨於安定、收斂的狀態。此概念與中醫對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及精神調攝的整體觀密切相關,以下從理論內涵與臨床意義分述之。
一、理論基礎
- 氣機與靜定
中醫認為「氣」為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,其運行貴在「和」與「序」。當氣機因外邪、情志或體質因素而散亂失序時,需透過內在調節使之歸於「靜定」。此狀態非指停滯,而是動中寓靜、升降有度的平衡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。 - 臟腑關聯
「靜定」與心、肝、脾三臟功能尤為相關:- 心主神明:心為君主之官,心神安定則氣血調和。《靈樞·本神》強調「心藏神」,若心火不亢、神有所歸,即達靜定之境。
- 肝主疏泄:肝氣條達則情緒平穩,過亢則化火,抑鬱則氣滯。靜定需肝之疏泄與藏血功能協調。
- 脾主運化: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得以輸布,氣血生化有源,為機體提供穩定基礎。
-
與五運六氣的聯繫
《五常政大論》將「靜定」置於「卑監之紀」討論,此為土運不及之年,氣機沉降不力而散亂。靜定在此背景下,成為調節氣散之因的關鍵,反映天人相應中「以靜制動」的養生思想。
二、臨床體現
- 生理表現
靜定狀態下,可見呼吸勻長、脈象從容和緩、情緒平穩、睡眠安穩,此為氣血調和、陰陽平衡的外在徵象。 -
病理意義
若靜定失調,可能表現為:- 氣散不攝:如自汗、遺精、滑泄等,屬氣不固攝。
- 神躁不安:如失眠、驚悸、煩躁,多因心肝火旺或陰血虧虛。
- 運化失司:如腹脹、泄瀉,反映脾土不穩,氣機渙散。
-
調治原則
中醫強調「以靜為用」,具體治法包括:- 養心安神:如酸棗仁、柏子仁等藥物,或針灸內關、神門等穴。
- 柔肝斂氣:白芍、牡蠣等藥材可助肝氣柔順,避免疏泄太過。
- 健脾固中:黃耆、白朮等益氣健脾,奠定靜定之基。
三、養生應用
傳統導引、吐納等功法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,皆以形神兼調為手段,促使氣機漸歸靜定。此類實踐強調「意守丹田」或「調息凝神」,透過形體與呼吸的協調,達到內在氣血的有序化。
綜言之,「靜定」於中醫體系中,既是生理狀態的描述,亦是調治目標,貫穿於病因病機、診斷治療與養生實踐,體現中醫「動靜互涵」的整體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