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竟體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竟體癰
竟體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瘡之一類,其特徵為瘡形巨大,範圍廣泛。據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二所載,癰瘡依腫勢大小可分為四類:腫一寸至二寸為「癤」,二寸至五寸為「癰」,五寸至一尺為「癰疽」,而腫勢達一尺至二尺者,則稱為「竟體癰」,為癰瘡中之最甚者。
病因病機
竟體癰多因外感六淫邪毒,或內傷七情,飲食不節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熱毒蘊結於肌膚腠理之間,久而化腐成膿。其病位多在肌肉豐厚之處,如背部、腰部等,因氣血運行不暢,熱毒難以消散,故瘡形擴展迅速,範圍廣大。
臨床表現
竟體癰初起時,患處紅腫熱痛,逐漸腫勢擴張,可達一尺至二尺,瘡面高突,邊界不清,中央多見膿頭,或潰後流膿,膿液稠厚,或夾雜血水。患者常伴隨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便秘等全身症狀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,此為熱毒熾盛之象。
治法
竟體癰之治療,當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。初期可內服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等方劑,以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;若膿成未潰,可配合托毒透膿之劑,如透膿散;潰後則需排膿生肌,外用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等,以促進瘡口癒合。
相關病證辨析
竟體癰與「有頭疽」相似,然有頭疽多發於項背,初起即有粟米樣膿頭,逐漸擴大,潰後狀如蜂窩;而竟體癰範圍更廣,腫勢更甚,病情更為兇險。此外,竟體癰亦需與「發背」、「搭手」等癰疽病證相鑑別,其治法雖有相通之處,然具體用藥仍需辨證施治。
竟體癰屬中醫外科重症,古籍多強調其病情險惡,治療不當易致毒邪內陷,故臨證時需審慎辨治,及時控制病情發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