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竟體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竟體發

竟體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發背」之一類,特指背部所生範圍較大、根盤散漫之有頭疽證。其名「竟體」,意謂疽瘡蔓延甚廣,幾近遍及全背;又因氣血虛弱,瘡形平塌,難以起發,故亦稱「椒眼發」或「體疽發」。此證多因正氣不足,外感邪毒,或內傷七情,致氣血凝滯,經絡壅塞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竟體發之成,首責氣血兩虛。患者素體羸弱,或久病耗傷,營衛失調,復感風熱濕毒,邪滯肌腠,化火成疽。其瘡形特徵為:初起瘡頭如粟,根盤闊大,色暗紅或紫滯,腫硬不聚,膿腐難化。因氣血不充,故瘡頂平塌,難以高突,甚則瘡色灰白,膿水清稀,遲遲不潰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虛證為主:瘡形散漫,界限不清,瘡頂低平,按之不堅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脈細弱等氣血不足之象。
  2. 邪毒壅滯:局部灼熱疼痛,膿液稠黃或夾血水,若毒邪深竄,可現高熱煩渴、舌紅苔黃等熱毒熾盛之候。
  3. 病程遷延:因正不勝邪,膿成遲緩,潰後瘡口難斂,新肉不生,易成「漏」證。

治法與方藥

竟體發之治,當分初、中、末三期,總以扶正托毒為要:

  • 初期(未潰):宜益氣活血、解毒透膿,方選《外科正宗》之「托裏消毒散」加減,藥如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、皂角刺等。若陰寒凝滯,可佐「陽和湯」溫通經絡。
  • 中期(膿成未潰):切開排膿,外敷「九一丹」提膿祛腐,內服「透膿散」助其外達。
  • 後期(已潰):補益氣血、生肌收口,用「十全大補湯」或「人參養榮湯」,外摻「生肌玉紅膏」。

外治與針灸

外治以箍毒消腫為則,初起可敷「金黃膏」或「沖和膏」;若膿成不潰,可施火針烙刺。針灸可取身柱、靈臺、合谷等穴,以宣通陽氣、化解毒滯。

竟體發與「對心發」、「搭手」等同屬發背重證,然其病勢更險,蓋因氣血大虛,毒邪易內陷攻心,故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、薛己等,皆強調「托補」為先,慎用寒涼克伐。此證之轉歸,全賴正氣盛衰與醫者辨治之精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