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脛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脛腫

證名,指小腿部位出現浮腫之症,為水腫病常見臨床表現之一。首見於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,亦稱「足脛腫」、「足胻腫」或「足脛胕腫」。此症多與水濕代謝失常相關,涉及多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脾、腎、肺三臟為關鍵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不運,下注於下肢,則見脛腫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脾虛則濕聚,濕聚則腫生。」
  2. 腎陽虧虛:腎為水臟,主司氣化。腎陽虛衰,氣化失職,水液停聚,泛溢肌膚,常見脛腫伴腰膝酸冷、畏寒等症。
  3. 肺失宣降:肺主通調水道,若肺氣壅滯,水液不得宣發,下趨於足,亦可致腫。《症因脈治》云:「肺氣不利,則水溢而腫。」
  4.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可見脛腫且局部發熱、按之凹陷難起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脾虛型:脛腫按之凹陷,伴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• 腎虛型:脛腫日久不消,面色㿠白,畏寒肢冷,舌淡胖有齒痕,脈沉細。
  • 濕熱型:脛腫而皮膚光亮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《靈樞·水脹》論及水腫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。」指出脛腫為水病發展之徵象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進一步區分風水、皮水等,其症狀皆可涉及下肢浮腫。

與其他水腫症狀的關聯

脛腫常為全身性水腫之局部表現,亦可獨立出現。若兼見「腳腫」(足部浮腫),多屬水濕下注;若蔓延至「面腫」,則病機多責之肺脾。

此症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重視調理氣化功能,如健脾滲濕、溫腎利水或宣肺行水等法,皆為常用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