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脛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脛毛

定義與解剖結構
脛毛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生長於小腿部位(脛部)的汗毛,屬體表毛髮之一。其生長狀態與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為中醫診察體質與經絡氣血運行狀況的外在徵象之一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與脛毛的關係
    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提出:「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」,指出脛毛的疏密、長短、粗細可反映人體氣血分布狀態。

    • 血多氣少:氣為血之帥,若氣不足而血盛,血行遲緩,毛髮得血濡養而短密光澤(「美短」)。
    • 氣多血少:氣盛推動血行,毛髮濡養不足,可能表現為稀疏或枯槁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脛部為足三陰(肝、脾、腎)、足三陽(胃、膽、膀胱)經脈所過之處,尤以足陽明胃經(行於脛骨外側)與足厥陰肝經(循脛內側)為主。脛毛的狀態可間接反映相關經絡氣血盈虧:

    • 胃經氣血旺盛:脛毛濃密,色澤潤。
    • 肝血不足:脛毛稀疏易折,或伴見皮膚乾燥。
  3. 體質辨識意義
    中醫體質學中,脛毛特徵可輔助判斷陰陽氣血偏頗:

    • 陽虛體質:脛毛細軟稀少,色淡。
    • 濕熱體質:脛毛粗硬濃密,或伴見毛囊紅腫。
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皮毛者,肺之合」,脛毛雖局部於下肢,然其生長亦受肺氣宣發、津液輸布影響。此外,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毛髮為血之餘」,進一步闡明毛髮與肝藏血、腎精化血功能的關聯性。

現代中醫應用
部分中醫診療中,脛毛狀態可作為輔助辨證參考,如:

  • 氣滯血瘀證:脛毛局部脫落或生長不勻,或見脛膚甲錯。
  • 腎精虧虛證:脛毛早白、枯槁,多伴腰膝痠軟。

脛毛雖為體表細微構造,然其變化蘊含中醫整體觀與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為傳統望診之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