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脛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脛疽

脛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疽毒發於小腿脛骨部位之病症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。其文記載:「脛疽,發於脛名曰兔囓。」此病屬「附骨疽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脛骨骨結核」或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相類,多因氣血凝滯、毒邪深襲筋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脛疽之成,多因三端:

  1. 外感邪毒: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,鬱久化熱,腐肉敗血,蝕傷筋骨。
  2. 內傷氣血:正氣虛弱,營衛失調,經脈壅滯,毒邪內陷,結聚於脛骨。
  3. 跌撲損傷:局部外傷,瘀血停積,復感邪毒,化熱釀膿,蝕骨為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脛骨局部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腫硬難消,身見寒熱。
  • 成膿期:疼痛加劇,腫脹隆起,皮色轉暗紅或紫滯,按之波動,伴發熱、口苦、脈數。
  • 潰後:膿液清稀或夾敗絮狀物,久不收口,形成瘺管,甚則朽骨排出,患肢屈伸不利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熱瘀阻證

    • 主證:脛腫痛劇,皮溫升高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化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(金銀花、蒲公英、當歸尾、赤芍等)。
  2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證:潰後膿水淋漓,新肉不生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    • 治法:托裡透膿,益氣養血。
    • 方藥:托裡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地等)。
  3. 陰寒凝滯證

    • 主證:患處漫腫,痛而不紅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化痰通滯。
    • 方藥:陽和湯加減(麻黃、熟地、鹿角膠、白芥子等)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:沖和膏外敷以散結消腫。
  • 成膿:切開排膿,引流腐穢。
  • 潰後: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考據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附骨疽生大腿外側……脛疽亦然,總由體虛毒襲。」強調正虛為本,外邪為標,治療需內外兼顧。此病遷延難癒,若失治恐致殘疾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