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脛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脛骨
脛骨,又稱「骭骨」、「成骨」,為小腿內側之長骨,見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解剖位置與現代醫學所述之脛骨(tibia)一致,居小腿內側,上接膝關節,下連足踝,與外側之「(骨行)骨」(腓骨)並列,共構下肢支撐之力學結構。
中醫經絡與脛骨之關聯
脛骨為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及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,尤以胃經循行最為密切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膝臏中,下循脛外廉,下足跗。」故脛骨外側緣為胃經所主,內側則與脾、肝、腎三經相繫。臨床上,脛骨周邊穴位如「足三里」(胃經)、「三陰交」(脾經)、「太谿」(腎經)等,皆為調理臟腑氣血之要穴。
脛骨與中醫生理病理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脛骨之強健與否,與腎精充盛密切相關。若腎氣虛衰,可致脛骨痿軟無力,甚則「骨枯髓減」,見於痿證或老年虛損。此外,脾主四肢肌肉,脾虛濕困時,脛骨周邊易現水腫或沉重感;肝血不足者,脛骨筋肉失養,可見筋攣或行走不利。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脛骨與經脈病候之關係,如《素問·骨空論》言:「蹇膝伸不屈,治其楗;坐而膝痛,治其機;立而暑解,治其骸關;膝痛,痛及拇指,治其膕。」其中「骸關」即涉及脛骨與膝踝之聯動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詳述脛骨損傷之治法,強調接骨續筋需兼顧氣血調和。
脛骨相關病症
- 痹證: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滯於脛骨,可致冷痛、酸重,如「著痹」多見脛骨周圍肌肉黏著不適。
- 痿證:肺熱葉焦或肝腎虧虛,脛骨失養,見肢體萎弱,如「足痿不用」。
- 跌打損傷:脛骨前緣皮薄肉少,易受外傷,古籍稱為「骭傷」,需活血化瘀、續骨舒筋。
綜言之,脛骨於中醫理論中,既是形體之支柱,亦為經氣輸布之通道,其狀態可反映內在臟腑盛衰,為診治下肢疾病之關鍵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