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頸腫
證名,指頸部單側或雙側出現脹腫粗大之症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其成因多與氣火鬱逆、痰滯內結相關,病機涉及肝、脾、肺等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氣血瘀滯或痰濕凝聚於頸項。
病因病機
- 氣火鬱逆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邪上炎,燔灼頸部經絡,形成腫脹。
- 痰滯內結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濁流注頸項,結聚成塊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或風寒之邪客於經絡,與內在氣血相搏,發為腫痛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氣毒證
- 表現:頸項腫痛,伴寒熱頭眩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散結。
- 方藥:加味藿香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-
風寒搏結證
- 表現:頸項結核浮腫,先寒後熱。
- 治法:祛風散寒,化痰通絡。
- 方藥:防風解毒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-
熱毒壅盛證
- 表現:結核堅腫,色紅漸熱,疼痛明顯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散瘀。
- 方藥:連翹消毒飲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-
肝鬱化火證
- 表現:頸前粗大,伴食慾亢進、心煩心悸、夜寐不安、呼吸不暢,性情急躁憂鬱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火散結。
- 方藥:達鬱湯加減(夏枯草、青黛、丹皮、海藻等)。
相關病證
頸腫可見於多種中醫病證,如:
- 癭瘤:多因情志內傷或水土失宜,痰氣互結於頸前,形成腫塊。
- 瘰癧:結核成串,多因肺腎陰虛,虛火灼津為痰,或外感風熱毒邪。
- 癰:熱毒壅盛,氣血瘀滯,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。
經絡與臟腑關係
頸部為手足陽明經、少陽經及任脈所過之處,故頸腫多與這些經絡氣血失和相關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肺主宣降,三者功能失調皆可導致頸腫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論治。
(參見:癭瘤、瘰癧、癰等條目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