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頸癰

定義: 頸癰,又稱頸部癰腫,是指發生於頸部的癰瘡。多因感受風溫、風熱,肝胃火毒上攻,挾痰壅結於少陽、陽明之絡而成。本病雖多生於頸旁兩側,但頜下、耳後、或下顎下亦可發生。症見頸項部漸之腫赤,灼熱疼痛加劇,漸至潰膿,且伴有寒熱往來,頭項強痛等全身症狀。治宜應以疏風、清熱、消腫為主。可用牛蒡解肌湯,或奇命丹加減;亦可用仙方活命飲加玄參、桔梗、升麻等;外用金黃散圍箍。餘證治可參見外癰條。

病因和病機

頸癰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侵襲人體,上犯頭頸,蘊結肌膚,化熱成癰。
  2. 內生痰熱:素體陽盛,或過食肥甘厚味,生痰化熱,蘊結肌膚,化熱成癰。
  3. 肝胃火毒上攻:肝火犯胃,胃火上逆,循經上攻頭頸,化熱成癰。

臨床表現

頸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局部症狀:頸部腫脹、疼痛,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熱,可觸及硬結,並有波動感。
  2. 全身症狀:可伴有發熱、頭痛、寒熱往來、口乾、咽痛、食慾不振等。

診斷

頸癰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和體徵,可以做出診斷。

治療

頸癰的治療以疏風、清熱、消腫為主。可用牛蒡解肌湯,或奇命丹加減;亦可用仙方活命飲加玄參、桔梗、升麻等;外用金黃散圍箍。

預後

頸癰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

飲食調理

頸癰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多吃蔬菜、水果,少吃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
  2. 忌食生冷、寒涼食物。
  3. 不宜飲酒。

預防

頸癰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個人衛生,勤洗手,避免接觸不潔物品。
  2.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逗留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不吃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
  5. 不飲酒。

頸癰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出現了頸癰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