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頸癰
頸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頸部之癰瘡,首見於《素問·病能論》。此症多因外感風溫、風熱之邪,或內傷情志,致肝胃火毒上炎,挾痰濕壅滯於少陽(膽經)、陽明(胃經)經絡,氣血凝結而成。雖以頸側為常見發病部位,然頜下、耳後、頦下亦可能出現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溫、風熱之邪客於肌表,循經上犯,鬱而化火,灼傷津液成痰,痰火互結於頸部。
- 內傷火毒: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火,或飲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火毒循經上攻,與外邪相搏,發為癰腫。
- 痰濕凝滯:素體痰濕內盛,復感邪熱,痰熱膠結,阻遏經絡,氣血不通,聚而成癰。
臨床表現
初起頸部腫塊漸生,皮色泛紅,灼熱疼痛,隨病情發展,腫勢擴大,疼痛加劇,終至成膿潰破。全身可見:
- 表證:惡寒發熱,頭痛項強。
- 裏熱證:口乾咽燥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滑數。
辨證論治
治則:以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為主,佐以化痰散結。
-
初期(未成膿)
- 內治:
- 風熱偏盛:用牛蒡解肌湯(牛蒡子、薄荷、荊芥、連翹等)疏風清熱。
- 火毒熾盛:以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乳香等)加玄參、桔梗、升麻,清熱解毒兼透邪外出。
- 外治:以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蜜調外敷,清熱消腫。
- 內治:
-
成膿期
- 膿成未潰者,可佐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等)托毒外出。
- 若膿熟不潰,可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-
潰後期
- 膿盡新生,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經絡與臟腑關係
頸癰與少陽、陽明經密切相關:
- 少陽經(膽經)循行過頸側,肝膽火盛易致頸側腫痛。
- 陽明經(胃經)循頜下,胃熱上攻可發為頦下或頜下癰腫。
鑒別診斷
- 瘰癧(淋巴結結核):病程緩慢,腫塊多發,皮色不變,潰後膿水清稀,夾敗絮狀物。
- 鎖喉癰:生於結喉處,腫勢急劇,可致呼吸困難,屬危症。
頸癰之證治,可進一步參閱外癰相關條目,依其病位、病勢深淺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