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頸腋之中醫釋義與相關理論探討
「頸腋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,原文載:「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,皆何氣使生?」此處「頸腋」指頸部與腋下區域,為經絡循行與氣血匯聚之要衝,亦為瘰癧(淋巴結腫大)等病症好發之處。中醫理論中,頸腋之生理病理與經絡、臟腑、外邪侵襲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之。
一、經絡循行與頸腋之聯繫
頸腋為多條經脈所過之處:
- 手少陽三焦經:循行過腋下,上頸部,其病候可見「腋腫」、「頸項痛」。
- 足少陽膽經:沿頸側下行至腋,與瘰癧形成關係密切,《外科正宗》謂:「瘰癧屬膽經,因風熱血燥而生。」
- 手太陰肺經與手厥陰心包經:分支達腋下,若肺氣壅滯或心火亢盛,可致腋下腫痛。
二、頸腋病症之病因病機
《靈樞》所提「寒熱瘰癧」多因外邪與內傷相搏,常見以下機轉:
- 風熱痰結:外感風熱之邪,挾痰凝滯於少陽經絡,結於頸腋而成瘰癧,其形如串珠,按之堅硬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久則化火灼津為痰,發為腋下結塊。
- 陰虛火炎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灼津液,常見於癆病後期之頸腋痰核。
三、頸腋與臟腑之關聯
- 肝膽系統:膽經循行頸腋,肝主疏泄,若肝膽鬱熱,則氣血壅滯於此。
- 肺脾功能:肺主宣發肅降,脾主運化水濕,二者失調則痰濕內聚,流注頸腋。
- 腎精虧虛:腎為先天之本,精虧則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誘發局部病變。
四、古籍論述與臨床應用
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頸腋之核,多由痰火。」治療上,歷代醫家重視疏通少陽、清熱化痰,如《醫宗金鑒》以「消瘰丸」治痰火鬱結之瘰癧。此外,針灸常取肩井(膽經)、天井(三焦經)等穴,以調暢頸腋氣機。
綜觀之,頸腋於中醫視野中,既是經絡交會之區,亦為病症反映之窗口,其病理變化深繫於整體氣血陰陽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