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項強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項強痛之中醫辨證論治

名詞定義與源流

頸項強痛乃中醫證名,指頸項部肌肉筋脈牽強引痛之病證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清代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頸項病源流》對此證有系統論述,指出其病機與肝、腎、膀胱三經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頸項強痛主要涉及以下病理機制:

  1.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邪客於太陽經脈,導致經氣不利,氣血運行受阻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」
  2.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陰虛則筋脈失養,易致頸項強急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是動則病衝頭痛,目似脫,項如拔。」
  3. 氣血瘀滯:長期姿勢不良或外傷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。
  4.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擾頸項,阻滯經絡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1. 風熱上擾型

  • 主症:頸項強痛伴發熱惡風,頭痛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
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和解少陽
  • 方藥:加味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加葛根、菊花)

2. 肝血虛損型

  • 主症:頸項強直不舒,頭暈目眩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
  • 治法:滋養肝血,柔筋止痛
  • 方藥:首烏湯(制首烏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枸杞、甘草)

3. 濕邪困阻型

  • 主症:頸項重著強痛,轉側不利,頭重如裹,苔白膩,脈濡
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,通絡止痛
  • 方藥:加味勝濕湯(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蔓荊子、川芎、蒼朮、甘草)

4. 痰熱阻絡型

  • 主症:頸項強硬疼痛,轉側困難,伴有胸悶痰多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通絡止痛
  • 方藥:二陳湯加味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加黃芩、羌活、紅花)

5. 氣滯血瘀型

  • 主症:頸項刺痛,固定不移,夜間加劇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
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
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加減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加葛根、桂枝)

特殊證型治療

  1. 項筋急不得轉側:宜木瓜煎(木瓜、吳茱萸、生薑、紫蘇)
  2. 腎氣上攻項背痛:椒附散(川椒、附子、生薑)
  3. 腮項相連腫痛便秘:防風通聖散(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等)
  4. 頸項結核浮腫:防風解毒湯(防風、荊芥、黃芩、黃連等)

經絡辨治要點

頸項部主要涉及以下經絡: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「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」
  • 足少陽膽經: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」
  • 督脈:「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」

治療時當循經取穴,配合針灸療法常選風池、天柱、大椎、肩井等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