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項強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項強急是中醫常見證候,指頸項部肌肉筋脈牽引拘急、轉側不利之狀,屬「痙病」範疇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和密切相關,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積損,導致太陽經氣壅滯,督脈失調,津液輸布失常而筋脈失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客經

    • 風寒之邪襲表,首犯太陽經脈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。」風寒束表則經氣不暢,衛陽被遏,故見惡寒發熱、脈浮緊等表證,兼項背強几几。
    • 風濕合邪滯留肌腠,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可伴頭身困重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述「腰似折,項似拔」,屬濕邪痺阻太陽經輸。
  2. 熱盛傷津

    • 溫病熱極生風或陽明腑實熱盛,灼傷津液,筋脈失濡而攣急,見「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」等熱痙之象,脈多弦數。
  3. 內傷虛損

    • 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虛,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,致頸項強直兼眩暈耳鳴,脈細弱。
    • 久病氣血兩虛,筋脈失養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,提示津液代謝失常為關鍵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• 風寒客太陽經
    症見惡寒無汗、項背強痛,舌苔薄白。治宜發汗解肌,方用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,取葛根升津舒筋,麻黃、桂枝散寒通絡。

  • 風濕痺阻
    項強伴頭重如裹、身倦困重,苔白膩。治宜祛風勝濕,方如加味勝濕湯(《證治準繩》),以羌活、獨活祛風濕,蔓荊子清利頭目。
  • 熱極生風
    高熱煩渴、角弓反張,舌紅絳。治宜涼肝熄風,方選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,以羚羊角、鉤藤清熱平肝。
  • 陰虛風動
    項強隱隱、五心煩熱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柔筋,方用大定風珠(《溫病條辨》),以阿膠、龜板滋養真陰。

經絡辨治要點
頸項為諸陽經所過,尤以督脈、太陽經為要。針灸常取風池(足少陽)、天柱(足太陽)、大椎(督脈)等穴,瀉實補虛。若兼手太陽小腸經病,可加後谿穴通調督脈;肝風內動者,刺太衝以平肝熄風。

文獻溯源
《傷寒論》以「項背強几几」描述太陽病經輸不利;《溫病條辨》則詳述熱痙「脊強而厥」的營分證治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真陰虧損」致痙,擴展內傷致病理論。此證與「項強」「頸項強痛」互有交叉,然「項強」多偏局部,「頸項強急」常為全身痙病之部分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