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頸項
頸項,又稱脖項,為人體重要部位之一,位於頭部與軀幹之間,上承頭顱,下連肩背。古人將此區域分為前後兩部:前為頸部,後為項部。頸部柔軟可動,主司頭部轉側屈伸;項部堅實,肌肉豐厚,支撐頭顱並維繫其穩定。
中醫對頸項的認識
-
經絡循行
頸項為諸陽經之要衝,多條經絡循行於此:- 足太陽膀胱經:沿項後正中線兩側下行,主司一身之陽氣,與項部疼痛、僵硬密切相關。
- 督脈:貫穿項後正中,總督一身之陽,若受風寒或氣血不暢,易見項強、頭痛。
- 足少陽膽經:繞行頸側,過風池穴,與偏頭痛、頸側脹痛有關。
- 手太陽小腸經:循頸上頰,其氣血瘀滯可致頸肩連帶疼痛。
-
與臟腑的聯繫
- 腎主骨:頸椎為骨之所屬,腎精充足則頸骨堅固;若腎虛髓虧,易見頸椎退化、活動不利。
- 肝主筋:頸項筋肉之柔韌依賴肝血濡養,肝血不足或肝風內動,可致筋脈拘急、項強。
- 脾主肌肉:脾虛氣弱則項部肌肉鬆弛無力,久坐勞損者多見此證。
-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濕邪:風寒侵襲太陽經,氣血凝滯,發為「落枕」或項背強痛,如《素問·骨空論》所言:「大風頸項痛,刺風府。」
- 氣血瘀阻:長期姿勢不正或外傷,致經絡不通,痛有定處,按之益甚。
- 肝陽上亢:陰虛陽亢者,頸項僵直伴眩暈,多因肝風循經上擾。
-
常見證候與辨治
- 項強:太陽經受邪,可選葛根湯發散風寒;若肝腎陰虛致筋脈失養,宜用芍藥甘草湯合六味地黃丸滋陰柔筋。
- 頸側結塊:多屬痰核瘰癧,與肝鬱痰凝有關,治以疏肝化痰,方選逍遙散加浙貝母、牡蠣。
- 頸痛連肩臂:氣血瘀滯兼風濕阻絡,常用桂枝加葛根湯配合針灸疏通經氣。
頸項與腧穴
頸項部穴位密集,為外治重要區域:
- 風池(膽經):祛風解表,治頭項強痛。
- 天柱(膀胱經):舒筋活絡,緩解項背不適。
- 大椎(督脈):通陽散寒,為溫灸要穴。
中醫認為,頸項不僅是結構樞紐,更是氣血運行、陰陽調和的關鍵所在。其病證多與經絡臟腑相關,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