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頸細
證名,出自《幼科發揮》,指小兒頸項纖細無力,常伴隨頭部低垂、難以挺直之症狀。此證多因先天胎元不足,或後天精血虧虛,導致筋骨失養,髓海空虛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胎元不足:父母精血虧虛,或孕期調攝失宜,致使胎兒先天稟賦薄弱,腎精不充。腎主骨生髓,髓不足則頸項骨骼發育不良,故見頸細無力。
- 後天失養:若小兒出生後調護不當,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精血,亦可導致頸項失於濡養,形成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頸項纖細,肌肉鬆軟,頭部傾垂,難以自主抬起。
- 或伴見囟門遲閉、齒遲、行遲等五遲之症。
- 舌淡苔薄,脈細弱,指紋淡滯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 填精益髓、補腎強骨,首選 補腎地黃丸(見《幼科發揮》)。該方以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等滋補腎精,佐以牛膝、杜仲強筋壯骨,茯苓、澤瀉健脾滲濕,使補而不滯。若氣血兩虛者,可配合 八珍湯 加減;若兼脾虛氣弱,則佐以 參苓白朮散 健脾益氣。
中醫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頸為諸陽之會」,督脈及手足三陽經皆循行於此。頸項無力不僅與腎精虧虛相關,亦可能涉及 督脈陽氣不升 或 肝血不足,因肝主筋,筋弱則束骨無力。故臨證時需辨明虛損之臟腑,靈活調治。
此證與現代醫學之「先天性肌無力」或「發育遲緩」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著重從 精、氣、血 調理根本,以促進生長發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