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痛

證名,指頸部肌肉、筋骨疼痛之癥狀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卷七。《靈樞·經筋》記載:「手太陽之筋……繞肩胛引頸而痛。」指出手太陽小腸經之經筋病變可牽引頸部疼痛。此證常見於癭瘤、落枕等病癥,亦與外感風寒濕邪、經絡氣血不暢或內傷勞損相關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寒濕邪客於頸部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「不通則痛」。風邪善行數變,寒邪收引凝滯,濕邪黏滯重濁,三者合而為患,尤易引發頸部僵痛。
  2. 經筋失養:長期勞損或姿勢不當,致局部氣血瘀滯,手太陽、足少陽等經筋受累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」,氣血不榮則筋脈拘急。
  3. 痰瘀阻絡:癭瘤(如甲狀腺腫)或痰濕凝結頸側,壓迫經脈;或跌撲損傷致瘀血內停,皆可阻礙氣血,引發疼痛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寒痹阻:頸痛驟發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或伴頭痛、惡寒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• 氣滯血瘀: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轉側不利,或有外傷史,舌質暗紫,脈弦澀。
  • 痰濕阻絡:頸部沉脹痛,或局部腫塊(如癭瘤),胸悶納呆,舌苔白膩,脈滑。

相關病癥

  • 頸項強痛:多屬太陽經病,常因外感或經氣不利所致,痛連頭背,活動受限。
  • 落枕:多因睡姿不良或風寒襲絡,晨起頸部猝痛,轉側困難,屬經筋病範疇。

中醫治法

  • 針灸:取風池、肩井、天柱等穴疏經活絡;手太陽經後谿穴、足少陽經懸鐘穴可通調頸項氣血。
  • 中藥:風寒者用葛根湯加減;血瘀者選桃紅四物湯;痰濕者合二陳湯化裁。
  • 推拿:鬆解頸肩部經筋,點按阿是穴以行氣活血。

古籍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項背強几几」用葛根湯解肌發表,亦為頸痛辨治之參考。此證需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氣血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