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脈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脈動

證名,指結喉兩側足陽明經「人迎穴」處動脈(即頸總動脈)搏動異常亢進之證候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,原文載:「視人之目窠上微癰(《脈經》作『擁』),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,窅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」顯示頸脈動與水腫、喘咳等病證密切相關,尤見於「風水」「膚脹」等水濕停聚之疾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所屬
    頸脈動所涉部位為「人迎穴」,屬足陽明胃經。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及:「人迎,足陽明也,在嬰筋之前。」此處動脈搏動異常,多反映胃經氣血逆亂或臟腑功能失調。
  2. 與臟腑關聯

    • 肺氣上逆:頸脈動伴咳嗽、喘息者,多因肺失宣降,氣機壅滯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」之喘證。
    • 心陽亢盛:若見於怔忡、心悸,則與心火亢盛或心陰不足相關,心主血脈,氣血上衝而致頸脈搏動明顯。
    • 水濕內停:如「風水」「膚脹」等水腫病,因三焦氣化不利,水氣上凌,搏擊脈道,故頸脈動而按之凹陷(窅而不起)。
  3. 病機分析

    • 實證:多因外邪犯肺、痰飲內停或肝陽上亢,導致氣血上衝,脈道充盈。
    • 虛證:久病氣虛或陰虛陽浮,亦可見頸脈動,但多兼乏力、脈細弱等虛象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風水膚脹:頸脈動伴目窠浮腫、咳嗽,屬肺脾失調,水泛肌表。
  • 喘證:頸脈動急促,胸滿氣逆,多因痰熱壅肺或寒飲射肺。
  • 怔忡:頸脈動而心悸不寧,常與心氣血兩虛或心火亢盛有關。

古籍補充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論及頸脈動與水腫之關係,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提到:「頸脈動喘疾咳,曰水。」強調此證對水病診斷之重要性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進一步區分「皮水」「正水」等證型,均涉及頸脈動之觀察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合參,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