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頸脈
在中醫學中,頸脈指位於頸部的脈管,其搏動處相當於人迎脈所在位置,屬足陽明胃經之要穴。《靈樞·水脹》記載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其頸脈動……」此處描述水腫病初起時,頸脈搏動明顯之現象,反映體內水液代謝異常,與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頸脈的經絡歸屬與生理意義
頸脈所在之人迎穴,位於喉結旁開一寸五分,為足陽明胃經之重要脈口。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及:「陽明主肉,其脈血氣盛。」人迎脈搏動之強弱,可反映陽明經氣血盛衰,尤以胃氣為關鍵。中醫診脈時,常比較人迎(頸脈)與寸口(手腕部脈)之強弱,以判斷陰陽氣血之平衡。
頸脈與疾病的關聯
- 水腫病
如《靈樞》所述,頸脈異常搏動多見於水腫初期,因水濕內停,上泛於頭面頸項,導致脈道充盈而顯動。此與脾失健運、肺氣不宣或腎不主水相關,屬「陽明氣逆」之象。 - 陽明經熱證
頸脈搏動強盛而急促,可能提示陽明經熱盛,如胃火熾熱或外感熱病。若伴見面赤、煩渴、脈洪大,則為「陽明氣分證」之表現。 - 氣血上逆
頸脈怒張或搏動劇烈,亦可見於肝陽上亢、氣血上衝之證,如眩暈、頭痛等,反映陰陽氣機升降失常。
頸脈的診斷價值
中醫望診與切診中,觀察頸脈之動態為重要環節。正常情況下,頸脈搏動應和緩有力而隱藏不外露;若搏動過顯、急促或沉弱無力,皆提示病變。例如:
- 搏動過盛:多屬實證,如熱盛、氣逆。
- 搏動微弱:可能為氣血虛衰,或陽明經氣不足。
頸脈與其他脈象的關係
古典醫籍強調「人迎寸口合參」,即對比頸脈(人迎)與寸口脈之強弱:
- 人迎大於寸口:多為外感表證或陽明實熱。
- 寸口大於人迎:常見於內傷雜病或陰虛之證。
綜上所述,頸脈為中醫診察陽明經氣血及水液代謝之重要窗口,其變化可反映臟腑功能與病邪性質,臨床須結合整體脈證綜合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