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蝗

頸蝗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頸部癰瘡之一類,其特徵為毒結不散,病程纏綿難癒。據《瘍醫大全》記載,此症「其毒不紅,其形堅硬無膿」,瘡勢堅硬如塊,久不潰膿,可經年累月不消,甚者「兩頭鎖頸」,狀若蟲蝗噬咬,故得此名。若毒邪深伏,耗傷氣血,患者可見形體羸瘦,氣血衰敗之象,古籍稱其「嗜人脂血,食血一飽,病人即將危矣」,足見其險惡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頸蝗多因氣血虛弱,外感風熱毒邪,或情志鬱結,痰瘀互阻於頸部經絡所致。其病位在頸,涉及肝、脾二經。氣血不足則毒邪難化,痰瘀凝滯則瘡腫堅硬,久不潰散,形成「無膿」之陰證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初期:宜益氣養血、托毒散結,可服《瘍醫大全》所載「益氣養榮湯」(組成多含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),以扶正祛邪,助毒外透。
    • 中期:若瘡勢未消,可改用「神效栝樓散」(以栝樓根為主藥,配伍當歸、乳香、沒藥等),活血解毒、消腫散結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針灸:以三棱針刺瘡周,或艾炷灸患處,溫通經絡,引毒外發。
    • 敷貼:可配合活血化瘀之藥膏外敷,如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,以軟堅散結。

辨證要點

頸蝗屬陰疽範疇,需與陽證癰瘡鑑別。其特點為漫腫無頭、皮色不變、堅硬如石,病程長而難潰,治當以溫通消散為主,忌用寒涼攻伐。若遷延失治,恐成「鎖頸」之危候,氣血耗竭則難挽。

此症古籍記載雖罕,然其治法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與「標本兼顧」之旨,臨證需細察虛實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