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骨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骨折

病名,指頸椎骨因外力作用而斷裂或損傷之病症,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六,亦稱「天柱骨折」。中醫理論中,頸椎為「天柱骨」,屬督脈所行,主一身之陽氣,若遭折損,不僅局部經絡氣血受阻,更可能影響督脈運行,導致氣滯血瘀、陽氣不升等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頸骨折多因外力直接撞擊、墜跌、扭挫或頭頸部過度屈伸所致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跌撲損傷,骨斷筋離,氣血壅滯,為腫為痛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骨斷筋傷」,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阻塞,甚則傷及脊髓,引發肢體癱瘓、二便失禁等重症。

證候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頸部劇痛,動轉不利,或見腫脹瘀斑,按壓痛甚。
  2. 經絡氣血阻滯:若傷及督脈,可現頭暈目眩、項強不舒,甚則四肢麻木或癱瘓。
  3. 重症徵象:若骨折壓迫脊髓,可見呼吸困難、二便失調,屬「傷科危候」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  1. 手法整復:需依骨折移位情況,施以牽引、端提等手法,使斷骨復位,然操作須極謹慎,避免加重脊髓損傷。
  2. 藥物治療
    • 初期: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主,方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。
    • 中期:續筋接骨,選用「接骨紫金丹」或「正骨紫金丹」。
    • 後期:補肝腎、強筋骨,宜「補腎壯筋湯」或「虎潛丸」加減。
  3. 外治:可配合膏藥外敷,如「消瘀止痛膏」,或以夾板固定。

古籍論述
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天柱骨折,須急治其標,調其氣血,和其經絡。」《傷科補要》亦載:「頸項骨傷,輕者可治,重者多危。」指出此症預後與損傷程度密切相關。

此症屬中醫傷科重症,治療須結合骨傷與內調,以恢復氣血暢通、筋骨續接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