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頸臂穴
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芒針療法》。其定位於鎖骨內側三分之一與外側三分之二之交點上1寸處,具體位置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。此穴深層解剖結構涉及鎖骨上神經前支之分佈,並於前斜角肌外緣內側毗鄰臂叢神經根,周圍尚有頸淺動脈、頸橫動脈及靜脈之分支經過。

中醫理論與主治

頸臂穴屬經外奇穴,雖未歸入傳統十四經系統,然其位置鄰近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區域,故與上肢氣血調控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此穴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主治範疇包括:

  1. 上肢痿痹: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或氣血瘀滯所致之手臂麻木、癱瘓無力。
  2. 肩臂痛證:風濕痹阻、勞損或外傷引發之肩臂痠痛,尤以夜間加重者為宜。
  3. 經絡失調:針刺此穴可激發局部經氣,改善手三陰、三陽經氣血運行,緩解上肢功能障礙。

針刺操作

針法以直刺0.5-1寸為度,針感多呈酸脹麻電樣,可沿上臂放射。因穴區深部鄰近肺尖,故傳統針刺強調避開向下深刺,以確保安全。

配伍與應用

臨床常配合肩髃、曲池、合谷等穴,共奏通經活絡之效;若屬風濕痹痛,可加風池、外關以祛風散濕;氣血虛弱者,則配伍足三里、氣海以益氣養血。

此穴之運用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與「近治遠調」結合之思路,兼具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節作用,為上肢疾患之要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