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井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井竈

井竈為中醫推拿穴位名,指兩側鼻孔。《厘正按摩要術》卷二記載:「須用蔥薑煎湯,以左手託病者頭後,用右手大指面,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,謂之洗井竈、以通臟腑之氣。」此法多用於小兒外感病症,如惡寒發熱、鼻流清涕、神識昏蒙,或急慢驚風等證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鼻為肺竅,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鼻,且與臟腑之氣相通。井竈穴位於鼻翼兩側,屬手陽明大腸經所過,與肺經相表裏。透過刺激此處,可宣通肺氣、疏風散邪,調和臟腑機能。

操作手法與原理

  1. 蔥薑湯摩洗:蔥白辛溫,能發汗解表;生薑散寒溫中,二者煎湯後蘸摩井竈,可藉藥性與溫熱之氣驅散風寒,暢通鼻竅。
  2. 三十六次按摩:此數合於《易經》陽數之變,暗合中醫「數術」理論,旨在透過特定次數的刺激,達到疏通經氣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外感風寒:鼻塞流涕、噴嚏頻作,可摩洗井竈以散表邪。
  • 急慢驚風:小兒驚風屬痰熱或風邪閉竅時,配合其他穴位(如人中、合谷)使用,有助開竅醒神。
  • 鼻病調理:慢性鼻淵(鼻竇炎)或過敏性鼻炎,長期輕摩此穴可改善局部氣血循環。

經絡聯繫
井竈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但鄰近迎香穴(大腸經),且與督脈(鼻柱)、胃經(鼻旁)相關聯。透過刺激此區,能間接調節多經氣血,尤其對肺、大腸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衡所致病症具輔助作用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結合藥氣、手法與經絡理論,簡便而具實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