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井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井疽(井泉疽)
井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胸部鳩尾穴與中庭穴部位之癰疽,首見於《靈樞·癰疽》。此病亦稱「井泉疽」、「胸發」、「穿心冷瘺」、「慢心銳毒」、「心漏」、「穿心毒」、「穿心疔」等。
病位與命名
鳩尾穴位於劍突下半寸,屬任脈;中庭穴則在膻中穴(兩乳間陷中)下一寸六分處。膻中至鳩尾間為胸腹中線之凹陷區域,形似深井,故發於此處之疽稱為「井疽」或「井泉疽」。又因此處傳統稱作「心口」,故亦有「穿心毒」、「心漏」等名稱。
病因病機
井疽之發,主要與心經火毒鬱結相關,或因寒邪凝滯,久鬱化毒而成。
- 火毒蘊鬱型:多因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熱邪,致使心經火毒熾盛,蘊結於胸。
- 寒凝毒滯型:或因體虛陽弱,寒邪內侵,久鬱不散,漸化為毒,侵襲心脈。
臨床表現
陽證(火毒熾盛)
- 初起:狀如粟米或豆粒,逐漸腫脹疼痛,色紅高突。
- 進展期:可伴心煩、肌熱、唇乾舌燥、渴喜冷飲等陽熱之象。
- 治則:清熱解毒,涼血散結,可參考外癰、疔瘡治法。
陰證(寒凝毒滯)
- 初起:如豆粒大小,皮色不變,漸腫大而硬,久則黑陷平塌。
- 潰後:膿液清稀,久不收口,易成瘺管。
- 全身症狀:倦怠乏力、食少納差,甚則精神恍惚,乃毒邪深陷,損及心腎之候。
- 治則:溫補托毒,益腎助陽,可參無頭疽、瘺證、潰瘍等治法。
相關中醫理論
井疽屬「無頭疽」範疇,與西醫所稱之深部膿腫、慢性潰瘍或胸骨骨髓炎等病有相似之處。中醫認為,其病機與心、腎關係密切,因心主血脈,而腎主骨,若毒邪久滯,可內傳心包,甚則傷及腎陽,故治療時需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
此病若遷延不癒,可形成「穿心冷瘺」,即慢性瘺管,治療更為棘手,需長期調理氣血,扶正祛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