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精濁
病證名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淋濁》。《證治要訣·白濁》記載:「如白濁甚,下澱如泥,或稠粘如膠,頻逆而澀痛異常,此非是熱淋,此是精濁窒塞竅道而結。」此病多因酒色無度,敗精瘀阻;或腎精虧損,相火妄動,敗精挾火而出;或濕熱流註精室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敗精瘀阻:因縱慾過度,或房事不節,敗精滯留精竅,阻滯氣機,導致精室不暢,濁液外溢。
- 相火妄動:腎陰虧虛,相火偏亢,擾動精室,迫精外泄,挾火而下,形成精濁。
- 濕熱下注:嗜食肥甘厚味,或濕熱之邪內蘊,流註精室,與敗精相搏,化濁成病。
臨床表現
陰莖口常流米泔樣或糊狀濁物,莖中或癢或痛,甚則如刀割火灼,而尿色自清。濁物色白者稱白濁,挾血者稱赤濁。若兼小便頻數,多屬濕熱流註;若日久不愈,澀痛全無,則多屬心腎兩虛。
辨證論治
- 火盛證:濁物淋瀝,尿出灼痛明顯,宜清熱瀉火,方用抽薪飲、治濁固本丸、大分清飲等。
- 濕熱證:小便頻數,濁液黏稠,宜利濕清熱,方用五苓散合益元散。
- 心腎兩虛證:日久不愈,澀痛輕微,宜補益心腎,固精止濁,方用九龍丹、固陰煎、秘元煎、菟絲子丸等。
- 腎氣虛寒證:兼見畏寒肢冷,宜溫補腎陽,方用右歸丸、附桂八味丸、益智湯等。
相關疾病
本證多見於淋病、慢性前列腺炎、精囊炎等疾患。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精濁與精關不固、氣化失司密切相關,治療上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並注重調理腎與膀胱的氣化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