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精汁」詳解

一、基本定義
「精汁」為中醫經典古籍《難經》所載之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
  1. 指膽汁:見於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:「膽在肝之短葉間,重三兩三銖,盛精汁三合。」此處明確將膽所藏之液稱為「精汁」,即現代所稱之膽汁,與肝膽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
  2. 指血液:同篇另載:「心重十二兩,中有七孔三毛,盛精汁三合,主藏神。」此處「精汁」意指心所主之血脈精華,與心神功能相聯。然歷代醫家多沿用第一種解釋,以「精汁」專指膽汁。

二、膽汁(精汁)與肝膽生理

  1. 來源與生成

    • 中醫理論認為,膽汁由「肝之餘氣」所化,即肝臟疏泄功能中分泌的精微物質,貯存於膽腑。《東醫寶鑑》進一步闡述:「肝之餘氣泄於膽,聚而成精」,強調其與肝的密切關係。
    • 此說法與現代醫學「肝細胞分泌膽汁」之論有相通之處,但中醫更重視其與氣化功能的連結。
  2. 功能特性

    • 助消化:膽汁下行注入腸道,協助脾胃運化水穀,尤對油脂類食物的分解至關重要,故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膽者,中精之腑」。
    • 主決斷:膽腑屬奇恆之腑,既藏精汁,亦與精神活動相關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言: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」,說明其生理功能超越單純消化範疇。

三、精汁與血液的關聯性
雖「精汁」多指膽汁,然《難經》以同名描述心所藏之液,反映中醫「異名同類」的思維特點:

  • 血為精之化:心所盛「精汁」實為血液之精華部分,與「心主血脈」理論呼應。中醫認為血由水穀精微所化,而「精汁」即強調其精純特性。
  • 肝膽與心血相通:肝藏血,心行血,膽汁生成依賴肝血濡養,二者在五行中分屬木火,有相生關係,故「精汁」一詞隱含肝心兩系的物質代謝聯繫。

四、歷代醫家之補充

  • 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膽為中正之官,藏清淨之液,故曰精汁」,強調其質地純淨、功能專一的特性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膽汁與「少陽春生之氣」相聯,認為其具升發之性,助人體氣機條達。

五、臨床意義
「精汁」概念直接影響中醫對膽病的辨治:

  • 若精汁淤滯,可致膽脹、黃疸,治當疏肝利膽,如茵陳蒿湯;
  • 精汁不足則見脅痛、目乾,需滋養肝陰,輔以酸甘化陰之法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摻雜現代醫學建議或注意事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