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血同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血同源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精血同源」指精與血皆由飲食水穀所化生,二者同屬人體重要的物質基礎,且相互資生、轉化。此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精與血在生成、功能及病理上的密切關聯。

精與血的生成

  1. :分為「先天之精」與「後天之精」。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,藏於腎;後天之精則由脾胃運化水穀精微所生,滋養臟腑。腎精能化生血液,稱為「精生血」。
  2. :主要由水穀精微通過脾胃運化,結合營氣與津液,上注於心肺而生成。血液亦可滋養腎精,稱為「血養精」。

精血互化關係

  • 精能生血:腎精充足時,可促進骨髓化生血液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「精不泄,歸精於肝而化清血。」
  • 血能化精:血液運行至腎中,可轉化為腎精,如《景岳全書》提到:「血即精之屬也。」臨床上,失血過多常導致腎精虧虛。

病理影響

精血虧虛常相互影響:

  • 腎精不足:可能導致血虛,見眩暈、面色蒼白。
  • 血虛日久:亦會耗損腎精,出現腰膝痠軟、早衰等。

臨床應用

中醫治療精血虧損時,常肝腎同調,如:

  • 補精以益血:選用熟地黃、枸杞子等填補腎精,間接生血。
  • 養血以填精:當歸、阿膠等補血藥亦能滋養腎精。

「精血同源」理論體現中醫對人體物質代謝的整體觀,並指導滋補精血時的辨證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