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虛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精虛痰
精虛痰為中醫痰證之一,指因元精虧虛、腎精不足,導致虛火內生、痰濁內停所形成的病理產物。此證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損、房勞過度或年老體衰等因素相關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精虧生痰」,屬本虛標實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腎精虧虛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若腎精不足,無法滋養五臟,則陰虛內熱,虛火煉液為痰。
- 虛火灼津:精虧則陰不制陽,虛火內擾,煎熬津液,化生黏稠痰濁,纏滯經絡臟腑。
- 痰瘀互結:痰濁久留,阻滯氣機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,甚則與瘀血相結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虛熱徵象:骨蒸潮熱、午後顴紅、盜汗、口乾咽燥。
- 痰濁內停:咳嗽痰少而黏、胸悶氣短,或見痰中帶血。
- 精虧體徵: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、健忘失眠、脈細數或沉細無力。
治療原則
以「補精填髓、滋陰降火、化痰通絡」為主,標本兼顧。
常用方劑
- 地黃丸(如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):滋補腎陰,清降虛火,適用於腎陰虧虛兼痰熱者。
- 加減二冬湯:以天冬、麥冬養陰潤肺,配伍貝母、瓜蔞化痰,適合肺腎陰虛痰黏者。
- 固本丸加玄武膠(龜板膠):補腎填精,強化固本之效,佐以陳皮、枳殼等理氣化痰,防滋膩礙胃。
隨證加減
- 若虛火熾盛,可加黃柏、知母清熱降火。
- 痰黏難咯者,酌加海浮石、竹瀝化痰通絡。
- 兼氣虛者,配伍太子參、山藥益氣健脾,助精血化生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精與痰的關係:中醫認為「痰為津液之變」,而津液之化生依賴腎精溫煦。精虛則氣化無力,津液停聚成痰,故有「痰源於腎」之說。
- 與其他痰證鑑別:精虛痰有別於脾虛生痰(痰多稀白)或肝鬱痰凝(胸脅脹悶),其特點在於痰少質黏,伴明顯陰虛內熱之象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消耗性疾病、肺結核、更年期症候群等,治療需注重長期調養,以恢復精氣陰陽平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