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虛三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精虛三消
病證名,出自《癥因脈治》卷三,指因情志過度、房勞耗損陰精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發的「三消」證候。根據損傷臟腑不同,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三類,其病機與治療各異。
上消(肺消)
病因病機:因悲哀過度,傷及肺陰,肺失宣降,津液不布,故見口渴而飲水不多。肺氣虛損,則氣怯喘咳。
臨床表現:口乾咽燥,飲水不解渴,呼吸短促,咳嗽少痰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治法:益氣生津,潤肺止渴。
方藥:
-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:益氣養陰,斂肺生津。
- 人參固本丸(人參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):滋陰補肺,固本培元。
中消(脾消)
病因病機:因思慮過度,損傷脾陰,脾失運化,胃陰不足,故見時飢時飽,然飢不欲食。
臨床表現:食慾不定,飢時反不欲食,口乾唇燥,形體消瘦,大便乾結,舌紅少苔,脈細弱。
治法:滋陰健脾,和中潤燥。
方藥:
- 地黃膏(生地黃、麥冬、人參):養陰潤脾,生津止渴。
- 瓊玉膏(人參、生地黃、茯苓、白蜜):滋陰益氣,健脾補虛。
下消(腎消)
病因病機:因縱慾無度,耗傷腎精,腎陰虧虛,固攝無權,故小便頻數如膏;若腎陽亦虛,則氣化失司,津液不升,反見多尿後渴。
臨床表現:
- 腎陰虛:小便頻數,尿液混濁如膏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沉細數。
- 腎陽虛:小便清長,夜尿頻多,口渴多飲(飲一溲一)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治法: - 腎陰虛:滋腎固精,清熱止消,方用 三才封髓丹(天冬、熟地黃、人參、黃柏、砂仁)。
- 腎陽虛:溫補腎陽,化氣生津,方用 金匱腎氣丸(附子、桂枝、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),以助真陽蒸騰津液。
辨證要點
精虛三消的關鍵在於「陰精虧損」,需辨明病位(肺、脾、腎)及陰陽偏衰。上消多責之肺,中消主因在脾,下消根本在腎;若見「先多尿後多飲」,則屬腎陽虛衰,氣化無權,當從溫陽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