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精微」詳解
一、基本概念
「精微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多見,其意涵隨文脈而異,主要可分為三類:
- 物質層面:水穀之精微
《靈樞·五味》曰:「穀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。」此指飲食經脾胃運化後,所提取的純淨營養物質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此精微透過三焦布散,內養五臟六腑,外濡四肢百骸,並分化為營衛二氣,循行於經脈與腠理,維持生命活動。 - 生理狀態:精氣衰微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出:「五色精微象見矣,其壽不久也。」此處「精微」指真元之氣外露而衰敗之象。明代醫家吳昆註解:「真元精微之氣化作色相,畢現於外」,意謂臟腑精氣耗竭,無法內守,反浮越於體表(如面色異常鮮明),為病危之兆。 - 理論特性:學理之精深
如《脈要精微論》篇名所示,「精微」亦形容中醫理論的縝密與玄奧,強調診脈需體察細微變化,以洞悉病機本質。
二、水穀精微的生成與作用
- 生成過程
飲食入胃,經「腐熟」與脾之「運化」,分離為「清」(精微)與「濁」(糟粕)。清者上輸於肺,肺朝百脈,宣發肅降,使精微布散全身;濁者下傳大腸,排出體外。 - 生理功能
- 化生氣血:精微為營氣之源,與肺吸入之清氣結合,生成宗氣,推動血行。
- 滋養組織:精微中的「液」部分潤澤孔竅、關節,維持津液平衡。
- 充養先天:後天之精微可補益腎精,延緩「天癸」衰竭,此即「以後天養先天」之理。
三、精微異常的病理表現
-
生成不足
脾胃虛弱或飲食失調,致精微化生不足,常見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、氣短懶言等氣血兩虛之證。 - 輸布障礙
若肺失宣降或三焦氣化不利,精微滯留成濕濁,可見痰飲、水腫;若營衛不和,則易外感或自汗。 - 真氣外泄
如吳昆所言,精微之氣外浮,多因久病、誤治導致元陽不固,症見顴紅如妝、汗出如油、脈浮大無根等「戴陽」危候。
四、經典文獻的延伸解讀
《脈要精微論》強調「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」,指出面色、眼神皆為精微之氣的外在顯現。醫者透過望診與脈診,可判斷精微的盛衰狀態,例如:
- 脈象「細微欲絕」提示精血虧耗;
- 舌苔剝落無根反映胃陰枯涸,水穀精微不得上承。
此類診法體現中醫「以象測藏」的思維,將「精微」由物質層面提升至生命現象的觀察維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