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脫

精脫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指人體精氣過度耗損或遺泄,導致精液嚴重虧虛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決氣》,原文載:「精脫者,耳聾。」意指精氣驟然脫失時,可能引發耳竅失養而致聽力衰退,反映精與耳竅功能的密切關聯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精的生理功能
    中醫所論之「精」涵蓋先天之精(稟受於父母)與後天之精(源自水穀精微),為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,主司生長發育、生殖機能及臟腑濡養。精能化氣生神,故《類經》言:「精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。」
  2. 精脫的病因病機

    • 過度耗損:長期房勞不節、頻繁遺精或手淫過度,直接耗傷腎精。
    • 久病及腎:慢性疾病或重病後期,精氣漸虧,終至脫失。
    • 情志過極:憂思恐懼過度,暗耗精血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」。
    • 外感急症:熱病或失血過多時,精隨津血外泄,形成暴脫。
  3. 臨床表現
    除《靈樞》所述耳聾外,精脫常見症狀包括:

    • 腎精虧虛證:腰膝酸軟、眩暈健忘、髮枯齒搖。
    • 生殖機能衰退:男子滑精不止、陽痿不育;女子經閉不孕。
    • 全身衰竭:形體羸瘦、精神萎靡、脈象細弱或芤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與「氣脫」「血脫」的關係:精脫屬「精氣神」三寶中的精微物質脫失,不同於氣脫(氣息微弱、汗出肢冷)或血脫(面白舌淡、脈微欲絕),但嚴重時可併見「精氣兩脫」或「精血同虧」。
  • 與「腎虛」的層次差異:精脫為腎虛之極重階段,屬急危或慢性積損的終末表現,較一般腎陰虛或腎陽虛更為深層。

古籍補充

《難經·十四難》進一步闡述:「損其腎者,益其精。」提示精脫之治當以填精補髓為要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「善補陰者,必於陽中求陰」,體現中醫調補精氣的整體思維。

精脫一證,既關乎先天之本,亦涉及五臟之根,其辨治需緊扣精氣互化之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