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時自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精時自下
證名,出自《靈樞·本神》,為中醫古籍中對「滑精」之別稱,指男子於非行房時,精液不自主外泄之病證。此症屬「遺精」範疇,然滑精者,多為無夢而遺,甚者清醒時亦見精液滑出,病情較「夢遺」為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精時自下多與「腎氣不固」或「相火妄動」相關,其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- 腎虛不藏:
- 腎陽虛衰:勞倦過度、房事不節,或久病傷腎,致腎陽虧虛,封藏失職,精關不固。
- 腎陰不足:陰虛則相火內擾,迫精外泄,常見於素體陰虧或熱病傷陰者。
- 心脾兩虛:
思慮過度或勞心傷脾,氣血生化不足,氣虛下陷,統攝無權,精室失固。 - 濕熱下注:
飲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流注下焦,擾動精室,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言:「濕熱內蘊,則遺精滑泄。」
臨床表現
- 無夢而遺,或動念即精出。
- 伴見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(腎虛證)。
- 或見心悸失眠、倦怠乏力(心脾兩虛證)。
- 若屬濕熱,可見小便赤澀、陰囊潮濕等症。
典籍論述
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時自下。」指出情志失調亦可致精關不固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:「有夢而遺者,責之心火;無夢而遺者,責之腎虛。」強調滑精多責之腎氣虛衰。
治法舉要
- 補腎固精:方用金鎖固精丸(腎虛不固)、六味地黃丸(陰虛火旺)。
- 益氣健脾:歸脾湯加減(心脾兩虛)。
- 清利濕熱:程氏萆薢分清飲(濕熱下注)。
此症須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總以調和臟腑、固攝精室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