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少

病證名,指精液量稀少,或精子數量不足之證候。見於《辨證錄·種嗣門》,又稱「少精」,屬男性不育範疇之一。中醫認為,此證多與腎精虧虛、氣血不足,或濕熱瘀阻等病理因素相關,影響生殖之精的化生與輸布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精虧虛: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過度、久病耗傷,致腎精虧損,精室失養,精液化源不足。
  2.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無法濡養精室,致使精少質稀。
  3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嗜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,下擾精室,阻滯精道,影響精液生成與排泄。
  4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或外傷瘀阻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精室瘀滯,精液生成受阻。

臨床表現

精液量明顯減少,或精子密度低於正常值;可伴隨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(腎虛證),或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(氣血虛證),或陰囊濕熱、小便黃赤(濕熱證),或會陰脹痛、舌質紫暗(血瘀證)等兼症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補虛瀉實」為原則,根據病機不同而施治:

  • 腎精虧虛:宜補腎填精,方用五子衍宗丸左歸丸加減。
  • 氣血不足:宜益氣養血,方選十全大補湯歸脾湯化裁。
  • 濕熱下注:宜清利濕熱,常用萆薢分清飲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• 氣滯血瘀:宜理氣活血,方用血府逐瘀湯柴胡疏肝散調治。

補充說明

中醫強調「精血同源」,精少之證與整體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故調理時常兼顧肝脾腎等臟腑功能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節欲保精」及飲食調養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,適當選用血肉有情之品(如紫河車、鹿茸等)以助填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