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曹翕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曹翕,魏晉間官吏,沛國譙(今安徽亳縣)人,為東平靈王曹微之子。正始三年(242年)曹微卒,曹翕繼嗣其位,後入晉,受封廩丘公。曹翕精研醫理,尤擅方藥與經絡之學,著有《解寒食散方》與《黃帝明堂偃側人圖》,惜皆亡佚,然其學術影響可見於後世醫籍之引述。

《解寒食散方》與寒食散之學
寒食散,又稱五石散,為魏晉時期盛行之方劑,以石鐘乳、紫石英、白石英、赤石脂、石硫磺等五石為主藥,佐以多種草木藥。此方原用於治療虛勞傷寒,然因藥性燥熱峻烈,服後需「寒食」、「寒衣」、「寒臥」以散藥熱,故稱「寒食散」。曹翕所撰《解寒食散方》,當為闡釋此方之配伍、服用法度及解毒之術。魏晉名士如何晏、嵇康等皆曾服散,然因誤服或過服而致「石發」之症者眾,曹翕之書或為當時解此弊之重要文獻,反映其對藥性與人體氣血平衡之深刻理解。

《黃帝明堂偃側人圖》與經絡腧穴學
「明堂」為中醫傳統對腧穴圖譜之稱謂,「偃側人圖」則指人體俯仰側臥之經穴定位圖。曹翕此書當承襲《黃帝明堂經》之系統,繪製人體經絡循行與腧穴位置,並註明針灸補瀉之法。魏晉時期,針灸學由「以痛為腧」逐步發展為系統化理論,曹翕之圖或為當時規範化腧穴定位之重要著作,對後世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等典籍有一定啟發。書中可能融合道家導引之術,強調經絡與氣血運行之關聯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

曹翕之學術背景與影響
亳州自古為醫藥重鎮,華佗即出其地,曹翕身處此環境,兼以宗室之便,得覽宮廷醫籍,故能融匯各家之長。其著作雖佚,然從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諸病源候論》等後世醫書對寒食散及明堂理論之引述,可推知曹翕之學在六朝醫家中具承先啟後之地位。其結合方藥與針灸之思路,亦反映魏晉醫學「針藥並用」之治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