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精熱
病證名,首見於《辨證錄·種嗣門》,屬中醫房中病證範疇。其症主要表現為男性行房時間過久,洩精之際,女方自覺胞宮(子宮)有灼熱感,此類證候多與生育障礙相關。中醫認為,此症雖顯熱象,然其本多因腎陰虧虛,相火妄動所致,故治療當以滋補腎水為主,不宜過用苦寒瀉火之品,以免更傷真陰。
病因病機
精熱一證,根源在於腎陰不足,陰虛則內熱生,相火失於潛藏,行房時陽氣躁動,精室受擾,故精出而帶熱感。女方胞宮灼熱,亦反映腎中虛火循衝任之脈上擾。此熱非實火,乃「陰虛陽亢」之虛熱,若誤用清熱瀉火之法,恐致腎氣愈虛,反加重病情。
治療原則
治法首重滋陰填精,佐以清降虛火。可選方如知柏地黃丸加減,方中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滋補腎陰;知母、黃柏清相火而保真陰;或配合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知母、黃柏),以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。若兼心腎不交,可佐黃連、肉桂交通心腎;若肝鬱化火,則酌加柴胡、鬱金疏解鬱熱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相火妄動:亦見虛熱之象,但多伴夢遺、煩躁,病機偏重肝腎陰虛。
- 濕熱下注:精液或分泌物黃濁,兼見小便灼痛,屬實證,治宜清利濕熱,與精熱虛證不同。
古籍論述
《辨證錄》強調「補水即所以瀉火」,指出此證「非火有餘,乃水不足」,故治療需著眼於滋養腎陰,使陰平陽秘,虛火自斂。後世醫家亦多承此說,認為調理腎中陰陽平衡為關鍵。
此證涉及生殖之精與腎陰關係,臨床需細辨虛實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