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竅為中醫學中專指男性尿道口之重要竅道,與生殖、排泄功能密切相關。其概念源自古典醫籍,如《寓意草》所載:「其實漏病乃精竅之病」,明確將此生理結構與「精關」功能聯繫,屬前陰「九竅」之一。

精竅的生理定位與功能

  1. 解剖關聯
    精竅位於前陰尿道口,為精室(精囊、前列腺等)與外界相通之門戶。中醫認為此處乃「腎之外竅」,與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相絡,主司精液排泄與尿液分流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」,精竅即為腎氣封藏與疏泄之關鍵通道。
  2. 精與尿的分流機制
    中醫理論強調精竅具「開闔有度」的特性:

    • 精道開:於交媾時由相火推動,精室所藏之精經此竅排出。
    • 水道通:平日則主司尿液排泄,受膀胱氣化調節。
      此功能依賴「腎氣攝納」與「肝氣疏泄」的協調,若失衡可致遺精、濁淋等症。
  3. 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
    • 腎為根本:腎氣虛衰則精竅失約,常見滑精、早泄。
    • 肝經濕熱:濕熱下注精竅,易發尿道赤痛、白濁。
    • 心腎不交:心火擾動精室,可致夢遺頻作,反映精竅不固。

精竅異常的病理表現

古典醫籍歸納精竅病證多與「精關不固」或「竅道壅滯」相關:

  • 虛證:腎氣不攝則遺精清冷、尿後餘瀝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虛勞溢精」。
  • 實證:濕熱瘀阻精竅,可見溺竅刺癢、精濁稠穢,屬「淋濁」範疇。

此竅病變亦常反映整體氣化失常,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提出「血瘀精竅」致淋濁刺痛,需從瘀論治。

精竅的理論延伸

部分醫家將精竅與「精關」(射精閥門)互用,如《類經》註解:「精竅在溺竅之後,內通精室」,強調其為精液外達之終端通路。此概念亦影響針灸取穴,如會陰穴(任脈)被視為調控精竅開闔之要點。

精竅理論體現中醫「竅臟相應」思想,透過局部辨證可推測腎、肝等臟腑盛衰,為男科診治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