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氣奪則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精氣奪則虛
「精氣奪則虛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原文曰: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」此語闡明疾病過程中,因正氣(精氣)過度耗損,導致機體功能衰退,形成虛證的核心病機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精」與「氣」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動力。「精」泛指先天之精(腎精)與後天水穀之精,為形體與功能的物質基礎;「氣」則為推動、溫煦、防禦等功能的能量表現。當精氣因久病、勞倦、失血、過度耗損等因素大量流失,即「奪」,便會引發「虛」的病理狀態,表現為臟腑功能低下、氣血津液不足。
臨床表現
虛證的症狀依精氣虧損的臟腑與氣血陰陽偏重而異,常見如下:
- 氣虛:神疲體倦、少氣懶言、自汗、脈弱。
- 血虛: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心悸失眠、唇甲色淡。
- 陽虛:形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胖。
- 陰虛: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病機分析
「奪」強調精氣驟失或漸耗的過程,如:
- 急症耗奪:大出血、暴瀉、高熱傷津,致氣隨液脫。
- 慢性內傷:思慮勞神暗耗心血,房勞過度損及腎精。
- 外邪轉歸:久病正不勝邪,邪氣雖去而正氣未復,如熱病後陰津虧虛。
治療原則
以「扶正補虛」為大法,根據虛損類別調治:
- 補氣:四君子湯(脾虛)、補中益氣湯(中氣下陷)。
- 養血:四物湯(血虛)、歸脾湯(心脾兩虛)。
- 滋陰:六味地黃丸(腎陰虛)、天王補心丹(心陰虛)。
- 溫陽:金匱腎氣丸(腎陽虛)、理中湯(脾陽虛)。
與「邪氣盛則實」的辨證關係
《內經》將「虛實」並舉,揭示疾病兩大綱領:「實證」因邪氣壅盛,治法以祛邪為主;「虛證」則因精氣內奪,需以補益為先。臨床亦見「虛實夾雜」,如氣虛兼痰濕(虛中夾實),需攻補兼施。
此理論貫穿中醫診療,強調正氣存內的重要性,亦為「治未病」思想之體現——調攝精氣以防病變為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