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精氣」詳解
「精氣」為中醫理論中極為重要的概念,其涵義廣泛,貫穿人體生理、病理及自然哲學,於《黃帝內經》中多處論述,可歸納為以下數種意涵:
一、生殖之精
指先天稟賦與生殖機能相關之精微物質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言男子「二八,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洩」,女子「七七,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」,說明「精氣」與腎氣、天癸密切相關,主司生殖能力。此精藏於腎,為生命本源,其盛衰決定生長發育與生育機能。
二、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與功能表現
「精氣」為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運作的根本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強調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」,若陰陽失衡、「精氣乃絕」,則生命危殆。此處「精氣」泛指臟腑經絡之氣化功能與物質基礎,包含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之精的綜合體現。
三、水穀精微之氣
飲食經脾胃運化後所生之營養物質,亦稱「精氣」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指出「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」,《經脈別論》進一步描述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」,說明脾胃將水穀轉化為精微,輸布全身以滋養五臟六腑。此類精氣屬後天所生,與「營氣」「衛氣」生成密切相關。
四、五臟之氣
「精氣」亦可專指五臟之氣機與神志活動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云:「精氣並於心則喜,並於肺則悲」,反映五臟精氣偏聚時,會影響情志變化。此說將精氣與「五神」(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)相聯繫,突顯其對精神活動的調控作用。
五、精與氣的合稱
廣義而言,「精氣」為「精」與「氣」的統稱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列舉「精氣津液」為人體基本物質,其中「精」偏重有形精微,「氣」主司功能推動,二者相輔相成,共維生理。例如腎精化生腎氣,推動生長發育;肺氣宣發,輸布水穀精微。
六、自然界的精微之氣
《內經》將「精氣」概念延伸至自然界,如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言星辰排列為「應天之精氣」,意指日月星辰蘊含宇宙精華。此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認為人體精氣與天地之氣相通。
七、正氣之別稱
在病理層面,「精氣」常與「邪氣」相對,代表人體抗病能力。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提出「精氣奪則虛」,指正氣耗損導致虛證;《調經論》更以針刺手法「精氣自伏,邪氣散亂」,說明調動精氣可驅散病邪。
八、精陽之氣
王冰註解《素問·奇病論》「精氣並居」時,釋「精氣」為「精陽之氣」,強調其溫煦、升發之性。此說與「陽氣」概念部分重合,如驚恐導致氣機逆亂,精陽之氣上衝,可引發「巔疾」(如癲癇類病症)。
總結
「精氣」於中醫體系中具多重層次,既為物質基礎,亦為功能表現,貫穿生理、病理及養生。其核心在於「精化氣,氣生神」的動態平衡,維繫人體健康。理解「精氣」之多元意涵,實為掌握中醫理論關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