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明之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明之府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精明之府」為頭部之別稱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「頭者,精明之府。」此概念揭示了頭部與人體精神意識、感官功能及精髓匯聚之密切關聯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諸陽之會
    頭部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交會之處,故稱「諸陽之會」。陽氣主升發,匯聚於頭,維繫五官七竅之功能,如目視、耳聽、鼻嗅等,皆賴清陽之氣上濡。
  2. 髓海所居
    《靈樞·海論》言:「腦為髓之海。」腎藏精,精生髓,髓聚於腦,故頭部為精髓匯聚之所。髓海充盈,則耳目聰明、思維敏捷;若髓海不足,則見眩暈、健忘、耳鳴等症。
  3. 神明所主
    中醫認為「心藏神」,而腦為「元神之府」,與心神共司精神意識活動。明代醫家李時珍提出「腦為元神之府」,進一步強調腦對思維、記憶之主導作用。

功能體現

  • 感官統攝:頭面五官之視、聽、嗅、味等覺知,皆需頭部氣血精微之濡養。
  • 神志活動:思慮、記憶、判斷等心智功能,與腦髓及五臟之精密切相關,尤以心、腎為要。
  • 經絡樞紐:頭部為經脈匯聚之處,針灸臨床常取頭部穴位(如百會、風池)以調神醒腦、升舉陽氣。

病理相關

若頭部氣血失調或精髓虧虛,可表現為:

  • 陽氣不升:頭暈目眩、精神萎靡。
  • 髓海不足:記憶減退、耳鳴耳聾。
  • 痰瘀上擾:頭痛、昏蒙,甚則中風神昏。

此概念不僅反映中醫對頭部生理功能之認識,亦為臨床診治頭面疾患(如頭痛、失眠、中風)提供理論依據,強調調和陰陽、補益精髓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