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明

在中醫學中,「精明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:

1. 指瞳神或眼睛的視覺功能

「精明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用以描述眼睛的生理功能及視覺能力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記載:「夫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白黑,審短長。」此處的「精明」泛指眼睛的視物、辨色及判斷形體的能力,強調其為人體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。

中醫理論認為,眼睛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尤其與肝、腎的關係最為密切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指出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目能視物清晰;腎藏精,精生髓,髓聚於腦而連於目,故腎精充沛則目睛明亮。因此,「精明」不僅指眼睛的外在形態,更包含其內在精氣的盛衰狀態。

2. 經穴別名

「精明」亦為經穴別名,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即「睛明穴」。睛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,為治療眼疾的重要穴位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其主治「目不明,惡風,目淚出,憎寒,目赤痛」,臨床上常用於改善近視、目赤腫痛、夜盲等眼目疾患。

中醫對「精明」的整體觀

中醫強調「精明」與整體健康的關聯性。若眼睛視物模糊、乾澀或出現異常,可能反映肝血不足、腎精虧虛或五臟功能失調。例如:

  • 肝血虛:目眩昏花、視物不清。
  • 肝火上炎:目赤腫痛、羞明流淚。
  • 腎精虧耗:視力減退、眼目乾澀。

透過調理臟腑氣血、針灸睛明穴或配合中藥(如杞菊地黃丸、決明子等),可助恢復「精明」之功能。此概念體現中醫「由內而外」的治療思想,將局部症狀與全身狀態結合分析。

綜上所述,「精明」在中醫理論中既是生理功能的體現,亦與經絡穴位相聯,展現中醫對眼目健康的多維度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