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冷

精冷,又稱精寒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古今醫統·原始要終論》。此症主要指男性精液質地清冷稀薄,或伴有陰部寒冷感,多因腎陽不足、命門火衰,或寒邪侵襲下焦所致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腎陽虛衰
    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司生殖。若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腎,或房勞過度,耗損腎陽,則命門火衰,無法溫煦精室,導致精液寒冷稀薄,形成精冷之證。
  2. 寒邪內侵
    外感寒邪,直中下焦,或長期居處寒濕之地,寒凝經脈,阻滯氣血,影響精室溫煦功能,亦可致精液寒冷。
  3. 脾胃虛弱
    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虛弱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腎精失於充養,間接導致腎陽虧虛,精失溫攝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精液質地清冷,色淡量少。
  • 陰囊及會陰部有寒冷感,或伴有腰膝酸軟。
  • 性功能減退,如陽痿、早泄等。
  • 舌淡苔白,脈沉遲無力,尤以尺脈為甚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精冷一證,以溫補腎陽、散寒通絡為主要治法,臨床常用方藥如下:

  1. 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:
    主治腎陽不足、命門火衰,方中附子、肉桂溫補腎陽,熟地、山藥、枸杞滋腎填精,佐以鹿角膠、菟絲子等增強溫陽益精之效。
  2. 五子衍宗丸(《攝生眾妙方》):
    側重補腎益精,適用於腎虛精冷兼見不育者,以枸杞子、菟絲子、覆盆子等五味種子類藥物補益腎精。
  3. 艾附暖宮丸加減:
    若兼寒凝肝脈,少腹冷痛,可配合吳茱萸、小茴香等溫經散寒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選取關元、腎俞、命門等穴,施以溫針或艾灸,以助溫陽散寒。
  • 食療:宜選用羊肉、韭菜、核桃等溫補腎陽之品。

精冷一證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精液異常」或「性功能障礙」部分相關,然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需結合全身症狀綜合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