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窠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精窠」為眼之別稱,意指五臟六腑精氣匯聚之所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明確指出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註於目而為之精,精之窠為眼。」此論述揭示了眼與臟腑精氣之間的密切聯繫,亦為中醫「目為竅臟之鏡」理論的重要依據。

中醫對「精窠」的理論闡釋

  1. 精氣上注於目
    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經絡系統上輸於目,使目得濡養而能視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,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目能辨色;腎藏精,腎精充沛則瞳神內斂有神;心主血脈,心血調和則目絡通暢;脾主運化,脾氣健旺則目胞肌肉豐潤;肺主氣,肺氣宣降則白睛清透。五臟協調,精氣充盈,方能維持目之正常功能。
  2. 精窠與五輪學說
    中醫「五輪學說」進一步細分眼與臟腑的對應關係:

    • 肉輪(眼瞼):屬脾,主肌肉,脾虛則眼瞼下垂或浮腫。
    • 血輪(兩眥):屬心,主血脈,心火亢盛則眥赤脈絡顯露。
    • 氣輪(白睛):屬肺,主氣,肺熱則白睛充血。
    • 風輪(黑睛):屬肝,主筋,肝風內動則黑睛生翳。
    • 水輪(瞳神):屬腎,主水,腎精虧虛則瞳神昏暗。
      此學說與「精窠」概念相呼應,體現眼為臟腑精氣外候之特質。
  3. 經絡與目的聯繫
    十二經脈中,手足三陽經皆直接或間接循行於目周,尤以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最為關鍵。此外,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」,進一步佐證目為經絡氣血匯聚之要衝。

臨床意義
「精窠」之說不僅為理論基礎,亦指導臨床辨證。例如:

  • 肝血不足可致目乾澀、視物模糊,治以滋養肝血;
  • 腎精虧虛常見瞳神散大、視力減退,需補益腎精;
  • 心火上炎易現目赤眥痛,當清心瀉火。

綜觀之,「精窠」一詞涵攝中醫對目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關係的整體觀,為目疾診治與養生護眼之核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