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精華」詳解
「精華」為中醫理論中五臟之氣最精粹的部分,源自《靈樞·疏五過論》所載:「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。」此概念與人體精微物質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理論基礎。
一、精華的理論淵源
- 經典出處
《黃帝內經》將「精華」視為維持生命活動的核心物質,與「精」「氣」「神」並列。其流失會導致正氣虛衰,外邪乘虛而入,如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所言:「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」 - 臟腑關聯
精華分藏於五臟,尤以腎精為根本。《難經·三十六難》強調「腎藏精與志」,而肝血、心氣、肺津、脾營等皆為精華的具體表現形式。
二、精華的生理功能
- 滋養臟腑
精華通過經絡輸布全身,濡養組織器官。《靈樞·脈度》指出:「內溉五臟,外濡腠理。」其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臟腑機能盛衰。 - 化生氣血
精華為氣血生化之源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述:「精化為氣,氣化為血。」此過程依賴脾胃運化與腎氣溫煦。 - 維繫神志
心藏神、肝藏魂,均需精華上奉以維持正常神志活動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五臟之精華,皆上注於目而為睛。」說明感官功能亦賴其支撐。
三、精華耗損的病機與表現
-
病因病機
- 過勞傷精:久病、房勞或思慮過度耗傷腎精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勞傷腎氣,精華竭故也。」
- 誤治失調:誤用汗、吐、下法,或補瀉不當,導致「精華日脫」的病理變化。
-
臨床徵象
- 早衰:髮白齒搖、耳鳴健忘(腎精虧虛)
- 氣血失和: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(心脾兩虛)
- 邪氣內侵:反覆外感、痰濕瘀滯(正虛邪戀)
四、精華的調攝與中醫應用
-
藥物養護
- 補益類方藥:如六味地黃丸滋腎精,歸脾湯養心血,皆以充實精華為要。
- 經典配伍:熟地配山茱萸滋陰填精,人參合麥冬益氣生津。
-
養生之道
- 《千金要方》主張「嗇神固精」,通過導引、調息存養精華。
- 子午流注理論強調順應時辰調攝相應臟腑精氣。
五、古今醫家論述拓展
- 張介賓《類經》:「五臟六腑之精,皆上升於目。」闡明精華上注形成視覺功能。
- 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:「精血內奪,奇脈失養。」提出精華虧損與奇經八脈病變的關聯性。
此概念亦反映於「精、氣、神」三元學說中,成為中醫形神一體觀的重要理論支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