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精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精寒

病證名,又稱精冷,首見於《辨證錄·種嗣門》。此症多因命門火衰心包火虛所致,屬中醫「腎陽不足」範疇。患者常見精液清稀冰冷、色淡質薄,或伴有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虛寒之象,嚴重者可能影響生育能力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精之生成與溫煦皆賴腎陽(命門之火)的推動。若先天稟賦不足、房勞過度,或久病耗傷腎氣,皆可導致命門火衰,使精室失於溫養,因而精液寒凝不化。此外,心包火虛亦可能影響「君火」對相火的調控,進一步加劇腎陽不足,形成精寒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溫補心腎為原則,重在提振命門之火,使精得溫而化。傳統方劑如:

  1. 溫精毓子丹(《辨證錄》):
    主用人參、白朮、巴戟天、肉桂等,溫腎填精,兼補脾氣,適用於腎陽虛衰兼氣血不足者。
  2. 勝寒延嗣丹(《辨證錄》):
    附子、乾薑、鹿茸等大熱之品峻補元陽,佐以熟地、山茱萸滋陰涵陽,針對陰寒內盛、精冷不育者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精與火的關係
    《內經》云「精化為氣」,而氣之溫煦需賴火助。腎陽虛則「火不暖精」,精失其常態,故清代醫家陳士鐸強調「補火即所以溫精」。
  • 心腎相交
    心包火衰可能透過「心腎不交」影響腎陽,因此臨床亦需考量交通心腎,如配伍遠志、茯神等安神之品。

此症與西醫「精子活力低下」或「精液液化異常」部分相關,但中醫著眼於整體陰陽失衡,需透過辨證論治調整用藥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亦提出「右歸丸」等方,可視證加減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