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珠,又稱「目珠」,為中醫學中重要之解剖名稱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。此名詞於歷代醫籍中有二義,分述如下:
一、廣義之睛珠
指眼球整體,即「目珠」之別稱。《銀海精微》論及眼疾時,常以睛珠統稱眼球及其附屬結構。中醫理論認為,睛珠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尤以肝為要,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其外層由白睛(鞏膜)、黑睛(角膜)組成,內含神水(房水)、神膏(玻璃體)等精微物質,共同維持視覺功能。
二、狹義之睛珠
《中西匯通醫經精義》明確指出,睛珠即現代解剖學之「晶狀體」,屬中醫「黃精」範疇。此說融合西醫解剖知識,將傳統「目珠」細化定位。中醫認為睛珠(晶狀體)為瞳神之屏障,具調節視物遠近之功,其透明特性與腎精充足與否相關,《審視瑤函》稱:「瞳神水輪,內應於腎,主藏精光照。」若腎精虧虛或肝血不足,可致睛珠失養,產生視物昏矇之症。
睛珠與經絡關係密切,足厥陰肝經、手少陰心經均直接連目系,而睛珠之營養輸布,尤賴肝血上濡與脾氣升清。歷代眼科專著如《龍樹眼論》《目經大成》等,論治睛珠病變時,多從調肝補腎、益氣活血入手,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臟象理論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