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中,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。其定位精微,居黑睛正中之瞳孔處,屬古代醫家治療眼疾之特殊要穴。
穴位特性與定位 睛中穴之取穴法異於常規,需直視瞳神中央,其處無筋肉血脈,乃經氣特殊匯聚之所。此穴定位與西醫解剖學之瞳孔位置相合,然中醫理論賦予其獨特經氣運行之道。
主治功能 此穴專主內障眼疾,尤對「久年內障,目不能視」具特殊療效。所謂內障,在中醫理論中多屬肝腎陰虛、精血不能上榮於目,或脾虛氣弱、痰濕上泛所致。睛中穴能通調目中經氣,開光明之竅。
歷史沿革與技術發展 明代醫家已認識到此穴治療白內障之效,後世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金針撥障術」。此術需用特製金針,由睛中穴入針,撥開混濁之睛珠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白內障),使目復明。此技術在《目經大成》等眼科專著中有更詳盡記載,成為中醫眼科手術之重要成就。
理論基礎 從中醫理論析之,睛中穴雖不在十四經脈之列,然其與肝、腎二經關係密切。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精化為髓,髓海充足則目能視。睛中穴恰位於目中,能直接調節肝腎之氣上注於目。
現代應用 當代中醫臨床已較少直接針刺此穴,然其理論價值仍存。現代中醫眼科治療白內障時,仍會參考此穴定位,配合藥物熏洗或周邊穴位針刺,以達到疏通目中氣血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