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睛脹

睛脹為中醫病證名,指眼珠突起之症候,屬目疾範疇。此病名見載於清代醫著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,其病因病機主要歸咎於「風熱痰飲,漬於臟腑,蘊積生熱,熱衝於目」。意謂外感風熱之邪,或內傷痰飲濕濁,久滯臟腑,化熱生火,火性炎上,循經攻衝於目,致使眼絡壅滯,氣血失和,發為睛珠脹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風性輕揚,熱性升散,風熱相搏,上犯清竅,灼傷目絡,氣血瘀阻,致睛珠脹起。
  2. 痰熱蘊結:平素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鬱久化熱,痰熱互結,隨經上擾目竅,壅遏目眶。
  3. 肝火上炎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鬱結,肝氣化火,火勢燔灼,循足厥陰經上衝於目,可致睛脹目突。

臨床表現

睛脹之症,可見單側或雙側眼珠向前突出,輕者僅覺眼脹不適,重者目赤腫痛、瞼胞紅腫,或伴頭痛、煩躁、口苦等全身症狀。若熱毒熾盛,更可化腐成膿,症見睛高脹硬、拒按,甚則潰破流膿,屬中醫「突起睛高」之危候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睛脹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:

  • 風熱證: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銀翹散加減,或配合菊花、夏枯草等清肝明目之品。
  • 痰熱證:當化痰散結、清熱泄火,可用溫膽湯黃連解毒湯化裁。
  • 肝火證: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為主,佐以決明子、青葙子等明目藥。

古籍考據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將睛脹與「突起睛高」互參,後者描述更為急重,多因熱毒壅盛、腐肉成膿所致,治法上除內服清熱解毒方劑(如仙方活命飲),亦可外敷清熱消腫藥物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「珠突出眶」一症,與睛脹病機相通,均強調風火痰熱為患。

睛脹一症,反映中醫「五輪學說」中「風輪」(屬肝)、「氣輪」(屬肺)與「火熱上攻」之關聯,臨床須結合全身證候,四診合參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