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陷
病證名,指眼球向內凹陷之病證,屬中醫眼科範疇。見於《五官病》典籍,與「目內陷」同義,為臟腑精氣虧虛或經絡失養之外候。
中醫病因病機
-
精血虧耗:
- 肝藏血,開竅於目;腎藏精,精血互化。若久病、失血或勞倦傷及肝腎,精血不足,目竅失濡,則睛陷不榮。
- 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精脫者,耳聾;氣脫者,目不明。」提示精氣虛衰可致目陷視昏。
-
脾氣下陷:
- 脾主升清,輸布水穀精微以養目。若脾胃虛弱,清陽不升,目失所養,則見眼窩下陷,伴面色萎黃、乏力等症。
-
津液耗傷:
- 熱病、大汗、嘔瀉等致津液暴脫,目絡空虛,亦可見睛陷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亡津液」之候。
-
經絡瘀阻:
- 氣滯血瘀或外傷損絡,氣血運行不暢,目周失養,日久亦可致睛陷,多伴見目周青黯、視物模糊。
臨床表現
- 單側或雙側眼球內陷,眼窩加深,嚴重者可見瞼裂縮小。
- 或伴視力減退、眼乾澀、頭暈耳鳴(肝腎陰虛);或氣短懶言、食少便溏(脾虛氣陷)。
辨證論治
-
肝腎陰虛:
- 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,或選用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等填精養目。
-
脾虛氣陷:
- 治宜補中益氣,升舉清陽,方用補中益氣湯,佐以葛根、升麻等升提藥。
-
津傷液脫:
- 急當生津益液,可選生脈散合增液湯,重用麥冬、五味子斂陰固脫。
-
氣滯血瘀:
- 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,配伍丹參、川芎等化瘀行氣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目眶陷者,臟腑精氣竭也。」強調睛陷與內在精氣盛衰密切相關,為虛損重證之徵兆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脈證,辨析臟腑虛實,以調補為本,佐以通絡明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