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凸
睛凸為中醫病名,指眼珠突然突出於眼眶之外,屬目疾之重症。此證與「魚睛不夜症」不同,後者乃因氣滯而緩慢脹高,而睛凸多因火邪亢盛,發病急驟,眼珠驟然凸出眶外,甚者脹湧如脫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睛凸之發病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肝、腎二臟:
- 水衰精敗:腎陰虧虛,真水不足,無法涵養肝木,致肝陽上亢,虛火內生。
- 邪火亢害:六淫外感或七情內傷,化火生熱,火性炎上,燔灼目絡。
- 脈絡焦脆:陰虛火旺,煎熬津血,目絡失養而脆弱,邪火無從洩越,遂上攻空竅,逼迫睛珠外突。
臨床表現
- 眼珠突然凸出,輕者半露於眶外,重者全睛脫出,脹痛難忍。
- 常伴面赤頭痛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等火熱之象。
- 若兼痰瘀阻絡,可見目赤腫硬、胞瞼青紫;若陰虛為主,則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辨證分型
- 肝火上炎:眼珠暴突,脹痛劇烈,伴頭痛耳鳴、脅痛口苦,脈弦數。
- 陰虛陽亢:睛凸緩發,目乾澀昏花,兼腰膝痠軟、五心煩熱,舌紅少津。
- 痰火鬱結:目珠突出且轉動不靈,胸悶痰多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古籍論述
- 《目經大成》強調:「此癥通睛突然凸出眶外……邪火亢害,內無從洩,故漲湧而出。」指出火邪壅盛為關鍵病機。
- 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珠突出眶,由風熱痰火攻衝,或怒氣傷肝,氣逆於上。」進一步闡明痰火、氣逆之影響。
睛凸一證,總屬本虛標實,治療當辨明虛實,或清肝瀉火,或滋陰降火,或化痰通絡,需結合整體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