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明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明骨傷
睛明骨傷為中醫骨傷科病名,特指額骨眉弓部位因外力作用所致之損傷,首載於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八。此處骨骼結構突出,易受外力衝擊,臨床常見於跌仆、撞擊或鈍器所傷,輕則局部瘀腫疼痛,重則伴隨骨折或經絡氣血阻滯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多因「跌打損傷」,導致局部氣血逆亂,血離經脈而成瘀,所謂「血傷腫痛」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額骨(又稱「天靈蓋」)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若損及骨縫,可牽連經絡運行,甚則影響目系(眼目相關之經脈),出現頭目昏脹、視物不清等兼症。
臨床表現
-
形證辨識:
- 外傷初期可見眉弓處皮下瘀紫、腫脹拒按,或伴表皮破損。
- 若骨裂或骨折,觸診時或有骨擦音(骨折端摩擦感),並見局部畸形凹陷。
- 嚴重者可能因瘀血上攻,出現頭痛、目赤、鼻衄等症,屬「離經之血」鬱而化熱之象。
-
經絡辨證:
- 足太陽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」,此處損傷易致該經氣血壅滯,表現為額痛連及項背。
- 若兼見耳前疼痛或偏頭痛,則可能涉及足少陽膽經循行。
治法
-
正骨手法:
- 若確診骨折,需先以手法復位。《醫宗金鑑》強調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四法,針對額骨輕度移位者可施以「端提捺正」,使骨縫復合。
-
內服藥物:
- 初期:以活血化瘀為主,方選「正骨紫金丹」(含當歸、紅花、血竭等)或「復元活血湯」。
- 中期:腫消痛減後,改用「和營止痛湯」調和氣血,續筋接骨。
- 後期:若殘留氣血虧虛或肝腎不足,可服「八珍湯」或「補腎壯筋湯」以固本。
-
外治輔助:
- 外敷「消瘀止痛膏」或「五黃散」以散瘀消腫。
- 配合針灸取穴:攢竹(膀胱經)、太陽(奇穴)、合谷(大腸經)等,通絡止痛。
古籍補充
《傷科補要》提及:「額骨傷,若震動腦髓,則嘔吐神昏」,提示若損傷波及顱內,需警惕重症。然睛明骨傷多限於局部,治療得當預後良好,惟需細辨有無合併他證。
此證體現中醫骨傷「形氣並重」之特色,從外傷形損到氣血經絡調理,皆需循序而治,以復其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